从“垃圾分类”看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你是什么垃圾?”,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实施当日,关于垃圾分类的话题便立刻引起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议,上海市民开始关注各种垃圾分类的标准,非上海市民也在默默关注自己所处城市何时开始实施新的垃圾分类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能否普遍的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关系到垃圾是否可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劝导式、引导式的垃圾分类方式已不具备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而纵观世界其他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成功推行垃圾分类的关键,强制实施很有必要。


在有了上海成功强制实施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之后,国内各大城市陆续推出垃圾分类政策并逐渐深入中小城市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当然,垃圾分类除了具有环境改善方面的必要性,站在经济角度,也是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逐步实现循环经济的大事。


根据艾媒咨询的行业报告分析显示,未来三年的时间内垃圾分类相关产业市场的规模预测将会超过2000亿元,且随着我国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该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


仔细观察垃圾的“一生”,无外乎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再生五大阶段,无论是哪一个环节,其背后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市场。若是根据德国等发达国家整个垃圾处理产业占GDP总量8%的数据来测算,那么我国成熟的垃圾处理产业规模将会接近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蕴藏的机会自然不必赘述,虽说我国的垃圾分类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整个产业链条也将逐渐趋于成熟。


而垃圾分类的最大意义还不仅在于背后巨大的产业链条,更为重要的是,垃圾分类将会是循环经济的开端。简单来说,厨余垃圾可以转化为沼气或者用于燃烧发电,塑料瓶可以粉碎之后再利用,甚至就连公认的有害垃圾废旧电池、废旧电子产品也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如新能源汽车淘汰下来的动力电池也能通过梯次利用的形式进入其他领域,但若是没有垃圾分类,这些垃圾都将会混杂在一起,将其重新分类就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因此丧失了垃圾循环再生的价值。


垃圾分类的成功实施,对于我国而言,具有改善生活环境的未来意义,也具有实现循环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不过对于刚刚步入垃圾分类门槛的我国来说,垃圾分类的开启,是机遇,也是挑战,日本政府花了40年的时间才在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成为世界的典范,我国作为后来者,也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毕竟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向成功。


可喜的是,中国目前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关注,相信在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分类的全面覆盖将早日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本文转自网络。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86 0755 82762819; info@aeif.a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