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IF2019回顾 | 主题对话之二: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11月23日上午,在“2019华·绿色论坛/第五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的第二个对话环节,来自WWF/一个地球 粤港澳大湾区项目负责人罗媛楠、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园林处副处长邵志芳、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地理教研员孙利秋、红树林基金会副秘书长李燊,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华南项目主任张诚的主持下,以“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以下回顾文字根据现场速录整理,略有修改。)




张诚:大家好,这是我连续第三次来到咱们亚洲环保创新论坛,连续第二次做主持。首先我想邀请大家介绍一下现在所从事工作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关系?

    

罗媛楠:大家好我是罗媛楠,很荣幸代表WWF/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参加此次活动。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项目,我们希望覆盖三个议题,其中有一个直接跟生物多样性有关是白海豚,活跃在湾区的这个濒危物种保护。第二个是与固废很相关的海洋塑料污染减少的方向。第三个方向是围绕着活跃在湾区的企业碳减排方向来操作的。


可能很多朋友知道前段时间在微信里传播很广的在深圳湾看到中华白海豚的小视频,中华白海豚是IUCN定义的濒危物种,所以我们通过中华白海豚的保护让更多人关注到整个湾区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有一些科学研究已经指出白海豚最主要的种群栖息地在下降,如果我们不进行保护,我们下一代在20到30年的时间里,就再也没有办法看到中华白海豚这个可爱的、粉色的精灵活跃在这片区域当中。


围绕着生物多样性这个主题,特别是白海豚这个主题我们做的工作是希望开发一套跟海洋有关的环境教育课程,也是希望和呼吁湾区和全国各地的公众意识到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张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我相信大家都熟悉,这个熊猫的头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生物多样性是咱们最初的起点,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前有在做吗?


罗媛楠:主要是我刚才提到的以海洋为载体和主题的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一方面有我们非常熟悉旗舰物种的保护,比如刚才提到的白海豚、绿海龟等等,很多篇幅介绍了海洋生态系统包含了哪些元素,比如珊瑚礁、红树林等等。也介绍了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怎样的服务功能,比如说渔业,渔业也是现在我们国家在国际上面临特别大压力的领域,我们为了养活很多人,我们也为了让大家吃的更好,所以其实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大规模的远洋捕捞。现在看到的情况不只中国沿海没有鱼,甚至在很多公海领域,渔业资源也有很大下降,所以我们也是希望能够让公众意识到海洋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态服务功能,从而能够从日常的生活当中作出一些改变,从而一起来改变海洋生物多样性。


另外我们在做的工作,也是为了呼应明年生态保护这个大年,我们开发一套课程叫“发现身边的自然”,我们呼吁生态做改变,但是公众得要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有可能改变,所以我们希望开发这套课程,让更多的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公众意识到自然离他们并不遥远,我们深圳就有特别好的基础,刚才多位嘉宾也分享了我们有很多公园,南老师的分享也展示了深圳的多样性。所以也希望未来能够跟更多的在座嘉宾一起携手,一起来呼吁更多人关注生物多样性这个议题。

    

张诚请大家关注WWF官网和官微动态。接下来有请邵志芳处长,所有公园都在您手里,咱们最近在做哪些工作呢?


邵志芳对,刚才我们城管局的杨局讲了深圳的1090个公园都是我们城管局在管理。为了把公园最好的绿色福利带给大家,我们启动两项计划,一项是郊野公园手做步道计划,一个是社区花园建设计划。手做步道计划把建设基于手做这个原则,尽量避免水泥、花岗岩。用手做,无铺垫的方式,用手做。我们在进入山林的时候,对自然的冲击扩坏减到最小,这是一个很好的绿色生活的理念。


另外一个计划是社区花园,这个是在于公众参与,深圳正在打造世界著名花城,我们想让市民和公众参与进来,利用边角地或城市里小区绿地,把我们的企业、设计师、居民和政府,一起打造公众活力空间,通过自然种植和教育,把步道引入到脚下,把种植带回都市,把游戏带给孩子,再把互动带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面去,希望是一个创新的共建、共商、共治、共享的新模式。

    

张诚:谢谢邵志芳处长,这让我们想起欧洲和阿姆斯特丹的邮票公园,不比咱们社区公园大多少,我希望在深圳可以很快实现很多给市民造福的地方。


邵志芳:我们这两项计划也得到很多NGO组织和机构的支持,目前正在梅林山修建了一条示范段,欢迎大家来走一走。在南山区、宝安区已经在启动社区计划,也建了好几个社区公园,欢迎大家参观。

    

张诚:孙老师您是地理老师吧,我中学的时候最爱地理,可能最后走到自然保护这条路上是有原因的,孙老师是著名的地理老师,请孙老师介绍一下。


孙利秋:谢谢,福田区教育局和教科院非常重视环境教育,我们现在做的我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第一个是课程,我们跟很多自然学校都有合作,同样在几年前就跟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合作研发了一套“我的家在红树林”的环境教育课程。最后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厅的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是一个以活动设计为主的课程,对孩子们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非常好的一门课程。学校在上的国家课程里也有非常多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元素,老师们也非常重视,在教育中渗透,给孩子们引导,树立价值观。


第二个关键词是活动。福田区每年都会统一部署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例如生物多样性日、世界地球日等等主题,我们每年也有节能环保宣传月,每年有暑假的环境调研,还有绿荫悠扬环保诗文朗诵等等。


第三个是系统构建。我们在构建一种环境教育的模式,福田区滋润与共享环境教育区域共建模式。环境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程,需要各部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统筹,需要联动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效能。例如孩子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之后,他回到家就能带动家庭、影响社区。同样他需要到自然里体验感受美好生活、树立这种理念,才会愿意发自心底保护自然,所以需要多部门共建、多部门参与,我们希望以后能得到更多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谢谢。

    

张诚:谢谢孙老师。在深圳市区沿海,从西到东,从深圳湾公园、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到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包括前不久举办WTA世界女子网球年终赛的时候我看到很多消息,来深圳参赛的参赛球员和教练员,他们说深圳的黑脸琵鹭实在太美了,我不知道李燊秘书长你们福田红树林公园现在有没有发现黑脸琵鹭?红树林基金会的项目能不能就重点介绍两个。


李燊:有,去年我们记录最多是在一个小河湾有12只。今年看潮位,基本上2到3只。红树林基金会以保育为核心目标的机构,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或者看作一个结果,那其实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或者方法。我们基金会从2012年成立到现在,在教育这块还是有很多工作的开展,比如和深圳伙伴一起做很多适合深圳的体系,我们在深圳湾公园有一个四合院,也是在城管局和管理处大力支持下做的空间。比如说我们在学校教育,也跟福田教育局做了非常多的合作,比如教学大纲,怎样与自然生态和自然保护结合起来。可持续教育这个重要的手段,要发挥好价值需要我们一起探讨、交流和构建体系。


 

张诚:我们谈论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往往会看到更多正面,但是今天上午贾峰主任给我们看到了所面临严峻的一面。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还存在着很多难处。几位嘉宾能不能谈谈你们遇到最大的难处?


罗媛楠:我想分享两个难处,一个是很宏观的,从全球的尺度来看,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难处。为什么新成立的基金会叫一个地球,这其实是受WWF启发的理念,WWF作为全球性环境保护组织,梳理出一套理论,虽然人类积极探索宇宙,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只发现了一个地球。


在这个地球我们需要面临不同的挑战,一个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应对的挑战包括还在持续增长的全球的人口,第二个挑战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现在看来气候变化1.5度升温非常非常难达到。所以在气候变化这个大的背景下,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都会有很大的适应需要去做。


第三个其实就是生物多样性丧失所带来的另外一个严峻挑战。所以在全球范围内WWF和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都试图看看怎么样有所突破,用一些创新性的手法在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应对所谓的三重挑战,目前看起来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各界共同来携手,找出一些创新的方式方法,才能够同时应对这三个挑战。


第二个层面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当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比如说很多人会问保护生物多样性到底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即使白海豚、熊猫、雪豹、老虎各种各样物种消失了,虽然也觉得非常可惜,但是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这个意义何在,可能一辈子很多人都看不到东北虎,它消失了跟每个人有什么影响。所以作为环保从业者和环境教育人,我们希望带出更多消息和信息,生物多样性跟每个人息息相关,可能某单一物种丧失,可能不会对公众造成什么直接影响。但它们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指标,当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物种的消失,其实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说整个生态系统都在摇摇欲坠的阶段,所以希望在接下来能够让更多公众都加入到生物多样性知识普及行列当中,环境教育和自然教育很明显是很好的方式。


张诚:并不是对我们没有产生不方便,就不意味着没有改变。邵处您觉得在工作中,咱们的社区公园和手做步道遇到了哪些难处?


邵志芳手做步道和社区花园对于我们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首先是理念的确定、观念的转变,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所以现在我们一直致力于宣传,我们特别担心手做步道和社区花园回归工程化。因为手做步道是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要手工修一条路,时间会比工程化的项目漫长,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把这种理念尽快的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包括今天这个场合,能形成一种共识,把我们这种绿色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活理念能够传递下去。


第二个公众发动是我们的弱项,所以我们想借助在座各位NGO组织,帮我们发动公众,积极参与到这两项计划里来,为多样的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

    

张诚:我觉得这个就找对人了,在座有很多环保类社会组织,包括华基金都可以做公众宣传的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场合。孙老师您平时的难处,更大范围尺度上讲,比如在教学中,您如果想多做一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内容,会不会超纲?


孙利秋其实我觉得真正你想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办法永远比困难多。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两个问题,第一个其实作为学生和老师,他们每天在学校里面待的时间是很长的,但是其实学校是一个最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基地,但是往往很多学校都忽略了这点。所以希望以后在校园的建设规划方面,能多一些重视,把校园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


比如说把平面的立体空间用绿植连接起来,让小动物们多一些活动的空间,种植的植被多一些类型,考虑春夏秋冬他们的果实能否吸引鸟儿过来吃。同样,第二个问题就是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时间很难得到保证,现在的孩子太忙了,可能我们现在进行环境教育的,除了国家课程、地理、生物、语文、音乐等等有一些元素渗透,剩下的就是4点半课程、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甚至周末环境主题的课题调研活动等等。但是课外孩子们太忙了,所以他们很难有很大量的时间去投入这方面的活动跟体验。但是我们也跟红树林基金会和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做了一些合作,例如今年我们跟红树林基金会教育局跟红树林保护管理局签了协议,一年80次,我们的中小学生用周一到周五上课时间,去到湿地里边进行接受教育。

    

张诚孙老师说的就是现实,其实今天的论坛我也事先邀请了我在深圳的朋友,希望他们带着他们的孩子过来听一下,结果今天上午没有一个人能来,孩子要上各种培训班。话说回来,能把环境教育、自然教育纳入到正式的课程中,我想这是非常重要一个事,因为它就有了保障,当然我们做家长的希望孩子在家里待的时间越久越好。咱们华侨城湿地今天拿到了自然学校培训试点基地的牌子,倒是提醒我们,为什么不在真正学校里做成一个自然学校,其实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是自然学校。李燊秘书长你们那儿也是一个自然学校,你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什么难处吗?


李燊我觉得最难的还是人的行为改变,当然人在行为改变之前有另一个需要的改变,我觉得人一直没把自己当动物看,这就是在价值和观念上需要做改变,人应该是个动物,人和其他动物是在这个尺度上是一块样的。


第二个,人在价值上很难去把很多事情平等化,比如说大熊猫很可爱,我们要保护大熊猫,但是大家对猫猫狗狗,或者小区里的其他生物,比如蟑螂,能踩死掉就踩死掉。这是很基础的东西,这种东西如果不能通过教育或者通过其他的手段消除,我们再多谈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不可持续,或者说不能做到我们实现的目标。我再举一个例子,深圳湾是候鸟重要的越冬地和过境的停留地。每年8月底开始就陆陆续续经过,高峰大概在11月份和第二年3月份,途径深圳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市民非常希望跟他亲密接触,用面包、水果,用很多行为跟他做亲密接触,这些人没有意识到,大家没有认为这个行为有错误,对生态或者对鸟类有负面影响,因为前端没有人告诉他,后端爸爸妈妈或者其他的人已经做出了一个错误的范例,结果就造成这样的行为越来越多。去年花了很大的力气,很多公益伙伴一起在深圳湾区域做一些劝阻,做一些巡护,其实是把这些正确的东西告诉大家。所以我们在课本上,在受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忽视了什么叫正确、什么叫尊重、什么叫平等,人作为自然中的一个部分,我们要融入进去,而不是人和自然是两个纬度的逻辑。

    

张诚:我们是生命共同体,这也应了明年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大会主题,也就是生态文明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我想这个提法正好回应了生态文明的主题。接下来给观众一个提问时间,大家有没有问题提问台上四位?

    

现场提问谢谢,作为深圳市民我非常荣幸觉得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当有台风来的时候,可能大家现在还有印象很多的行道树会被连根拔起,影响交通的同时我们也在感叹这么大一棵树就这样倒掉。我们的公园也非常漂亮,就像不同主题有不同的花,甚至有不同修剪的绿化带,真的非常美丽。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城市,如果我们总是在聚焦打造一个美丽的城市,但是可能它的多样性跟他的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是不是会有一定程度的冲突?包括资源浪费方面,在曼哈顿中央公园我就感觉到,它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荒野湿地,我的问题是,我们有这么美丽的环境,跟我们主题有没有冲突?或者我们在未来建设深圳城市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考虑到多样性跟可持续性?要怎么融入到城市长远规划当中?


邵志芳我们构建了一个体系,三级公园体系,社区公园、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基于这三级体系,因为刚才第一个对话环节杨雷局长也讲了,有人活动的空间,还有动植物活动的空间,我们通过这三级体系把人活动的空间规划出来了,再把动植物的主导空间也划定出来了。郊野公园主要是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场所,自然公园和社区公园是我们居民,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这些体系的建立,我们可以达到人和动植物之间的平衡,生态平衡、环境平衡。也在致力于做这方面,我们在很多工作方面也注重这块,在植物的选择,植物的搭配越来越适合我们这个城市,让城市里面的植物能够在这个地域,在这个气候条件下能够更好的生长。

    

张诚生态系统和人类,我们还是需要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比如刚才的行道树,可能这种情况行道树更多是为绿化和提供树荫服务。

    

现场提问:我想请问一下邵处长,深圳现在已经建成千园之城,也很早就基于公园体系打造自然教育中心。自然教育中心的建立还有整个环境教育的发展,肯定离不开政府的宣导或者政策导向,还有一个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市级公园在资产教育活动开展方面,开展的比较好。但是区级公园,我以龙华区为例,因为龙华区的大公园没有什么,但是社区公园非常多,而且社区公园还有一个很好的特点,特别深入到社区,而且居民的便利性、可达性非常好。我在想社区公园在自然教育这块有非常大的发掘空间和潜力,作为自然教育的主管部门,对区级层面有没有什么政策利好?


邵志芳:非常感谢对我们城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现在建了很多公园,千园之城已经建成。但是我们现在也在致力于做另一件事情,优化公园的布局。想实现公园绿化福利的普惠性和分布的均衡性,包括公园里品质的提升,多功能空间营造,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刚才讲到自然教育,我们在制定一个“满天星计划”,想把自然教育放到公园里面去,开到公园里面去。现在我们有一个考核,要求每个区做自然教育中心,尽量把自然教育中心做到公园里去,把公园更好的环境、场合,让大家共享,让大家参与到里面去。包括社区花园和郊野手做布道计划也是自然公园的载体和平台,我们下一步“满天星计划”会有一个步骤、体系,希望大家能够期待关注,谢谢。

    

张诚手做步道逐渐延伸建设的过程当中,市民都可以参与到这样的工作当中,它也是我们教育的一部分。实际上这个话题比较大了,咱们没有充足时间。最后还是请各位嘉宾就咱们这个议题用一句两句话表达您的期待。


李燊我希望教育是日常行为,不在于去保护区发现多少动植物。如果我们做了父母,就要教孩子,我们身为朋友,就要跟朋友分享一些什么,如果我们是老师就要跟学生交流,它是非常日常的事情,我们希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块,教育是我们每天都会提及和实践的过程。


孙利秋每一个生命都有光芒,我希望每一个人都重视环境教育,真正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用正能量去影响身边的人,点亮每一个生命的光芒,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做的更好,让我们的城市,让我们的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好。


邵志芳我借用一句话“让这个世上有一段您自己铺的路”,我们一起来修手做步道,为生物多样性贡献微薄之力。


罗媛楠我特别认可李燊刚才说的,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促进保护的发生,促进的过程当中每个人自我察觉和自我行为方式的改变非常重要,所以希望在座每个人都能带动身边人做一点实际的改变。


张诚可持续发展目标跟生物多样性保护直接相关的有四个目标,气候变化、陆上生物、水下生物和可持续城市与社区,还有很多目标都需要通过合作关系达到我们最终的目标,我想今天咱们这个环节对话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86 0755 82762819; info@aeif.a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