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对绿色供应链各环节进行监管,并通过一系列相关制度进行引导,企业在生产、物流和回收等环节相互协作,有效地推动着产业链的绿色化。根据联邦环境署2016年发布的最新报告,德国在过去20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明显降低。与1990年相比,2014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27.9%,共计减排约3.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工业领域的减排量贡献巨大。资源再利用方面,以废旧电池为例,2014年德国旧电池回收率达到较高水平,其中铅酸电池的回收率为82.5%,镍镉电池回收率为80.7%。通过高效回收渠道,铅、硫酸、镍、锰铁合金等可作为二次原料再次使用,最大程度地节约了社会资源。
延伸阅读之一:苹果--关注环保绿色生产,未来两年供应链或将大洗牌
10月底北京发布的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显示,苹果连续三年获得冠军。CITI指数是全球首个基于品牌在华供应链环境管理表现而制订的量化评价体系,百家中外品牌运用公开监管数据扩展在华绿色采购,推动逾700家在华供应商改善环境表现。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合作开发。这是自2014年以来,两家公益机构连续第三年发布CITI指数年度报告。
曾经多次被《绿色和平》组织点名批评,近年来苹果在环保这一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该公司不仅把前美国环保部长请来了,而且还在全球各地兴建绿色能源工厂。苹果 CEO 蒂姆·库克不止一次说过,苹果的目标是包括他们自己和供应链厂商在内,所有工厂和数据中心都可以使用 100% 的可再生能源。
所以在 12 月初,苹果派人探访了亚太地区的供应链,他们希望未来供应链在生产组装苹果产品时使用的全部都是洁净能源,又或者说 100% 可再生能源。通过台湾媒体了解到,当时苹果搬出了 2016 年 11 月生效的《巴黎协定》,并表示减少碳排放已经是不可撑的趋势,这对供应商来说可谓是“下通谍”。
在苹果官网的供应链责任一栏里,他们也一直在坚持向供应商灌输绿色能源的理念。一旦苹果发现有供应商违反了这个理念,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剔除出供应名单。因此 12 月初苹果对供应链的这一次访问,很有可能会是供应阵营大洗牌的前兆。如果有厂商在未来两年之内达不到苹果的要求,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些供应商名单很有可能就要发生变化。
延伸阅读之二:《中国环境报》----用制度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
中国国家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印发《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进一步发挥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推进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建设指南》强调,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充分体现综合、系统、集成的特点,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从设计规划到评价服务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
标准化是实现供应链绿色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规范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为此,天津率先实施绿色供应链地方标准,《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将于11月1日正式实施。
当前中国正在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要求,推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是落实绿色制造工程的重要举措,通过延伸生产者责任,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进而督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更好地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找准主要问题,补齐制度短板。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不同环节的管理难度会有所差异。对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管理相对容易,如果上游企业超标排污或未达到约定环境条款,下游企业只要把好采购关,便能对上游企业产生压力,倒逼其进行环境治理。比较而言,对下游回收利用环节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原因如下:采购的激励效应多向产业链上游传递,很难到达下游回收利用环节;物流企业往往将见效快的正向物流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而对逆向物流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过高的逆向物流费用增加了废旧件回收的成本;很多废旧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的处理及再利用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对此避而远之。可以说,回收利用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最大的短板。为确保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尽快完善与废旧件回收利用相关的法律政策及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参与逆向物流和回收利用业务,同时打造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信息公开及政府在线监管,确保绿色供应链形成一个闭环。
加强税费减免,降低生产成本。当前,我国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生态环境利用的外部性难以内化,粗放式发展往往投入小、见效快,而绿色发展则成本高、收益低,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绿色转型意愿不强。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势必会增加企业节能环保投入,终端产品价格会随之提高。由于绿色消费尚未成为我国主流的消费方式,市场主体在购买产品时,主要关注其价格,而非绿色投入,故价格较高的绿色产品往往处于竞争劣势。建议发挥好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强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正向激励,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权、税收减免等措施,弥补这些企业的绿色投入,使其由竞争劣势者逐步转变为竞争优势者。
实施绿色采购,拓宽市场空间。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绿色采购的法律政策,如《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逐渐扩大。但是,现阶段相关法律政策及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绿色采购制度体系还不健全,主动进行绿色采购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数量不多,对于绿色产品生产商的激励和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建议尽快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完善绿色采购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逐步健全节能、节材、减排、再利用等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对绿色产品的认证及监管,为进行绿色采购奠定好法律政策基础。另一方面,对于非国有企业,要加强政策引导,给予一定的正向激励,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则需要加强规范,制定并不断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清单,逐步拓宽绿色产品市场空间。
延伸阅读之三: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
2016年6月5日,第45个“世界环境日”,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主办,阿拉善SEE基金会、中城联盟、全联房地产商会联合主办的“2016第四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在北京举行。陈劲松、田明、冯仑、任志强、钱晓华、聂梅生、潘石屹、艾路明、陈东升、许小年、马军、刘晓光等300多位国内知名的企业家、经济学家及环保人士出席论坛,聚焦绿色供应链,探讨如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推动行业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经济绿色转型。
此次论坛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中城联盟、全联房地产商会、朗诗、万科共同发布了“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在自愿基础上,包括万科、朗诗、龙湖、蓝光等48家房地产及关联企业加入这一行动,承诺在共同的采购指南和行动方案指导下,管理自身供应链,坚持绿色采购,从原材料开采源头、生产过程、终端消费等多个角度入手,绿化整个供应链条,提高环境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开启了经济绿色转型的落地实践。
绿色供应链旨在以市场化方式带动绿色生产。和以往企业单兵作战进行绿色采购不同,这是国内首次以行业联盟的形式,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影响深远,领先企业带动大家都参与进来,以环境标准,而不仅仅是价格,来决定采购,将形成一个新的优胜劣汰的商业规则。它对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乃至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城联盟现任轮值主席陈劲松表示,当前是推动房地产从上游开始实施绿色采购的最佳时刻,房地产拉动近三十个行业,当房地产从自身做起,推动每一个供应商、每一个上下游企业致力于绿色供应链的完善,将对环境的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持续致力于推动绿色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城联盟,理应成为行业绿色供应链的推动机构。在前期动员期间,中城联盟成员企业对绿色采购也都表示了积极支持和响应,此次行动中的48家参与企业中有42家为中城联盟的成员企业。
中城联盟现任副主席、朗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明对“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进行了详细解读:此次行动吸收了以往朗诗、万科等单个企业在绿色发展领域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可操作性强但也具有很大挑战的采购标准和实施方案,并将通过中城联盟、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全联房地产商会的平台,逐步形成覆盖全房地产行业的绿色供应链行动。首批发起的48家房地产企业,年销售额8000亿,占中国房地产销售额的10%。此次提出了钢材、水泥、铝合金、木材、室内装饰人造板等五个品类的绿色采购计划。包括钢材、水泥重污染采购控制、铝合金无铬钝化采购控制、木材来源合法化采购控制、室内装饰人造板及其制品控制等。在实施一段时间后,联合第三方评估机构,不仅发布合格供应商的白名单,更会发布不合格供应商的黑名单,并将在未来拓展更多品类。中房协副会长、中城联盟第六任轮值主席、原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称此次行动“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绿色供应链是全社会的共同需要,实现共赢”。
中城联盟自1999年成立以来即致力于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自2009年起,邀请“绿色建筑三剑客”朗诗、当代、锋尚入盟;推动中国绿色三星在成员企业内的实施;实施中城联盟绿色地产联合采购;与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战略合作;每年召开绿色建筑研讨会;发布《中国城镇开发企业绿色低碳开发战略》一书;组织成员企业家代表出席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访问联合国人居署等等。此次发起房地产企业绿色供应链是中城联盟众多绿色行动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