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全球热点议题
聚焦"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城市”
2019华·绿色论坛/第五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
在11月23至24日两天时间里
共有十八个主题演讲
四场对话讨论
一个竞赛单元
一整天的工作坊
分别在欢乐海岸创意展示中心
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办
来自政府、企业和多方本土与国际环保机构
以及咨询和研究机构的三十余位国内外嘉宾
约300人次参与了两天的现场活动
线上视频和图文直播有超过1.2万人次在线观看
政企社共同参与
促进城市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协调发展
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所带来的不仅是人口增加、消费扩大,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占用大量耕地和绿地等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实。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与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提升等绿色需求之间找到更为积极的平衡,本届年度论坛邀请到了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等跨领域的专家学者,希望在人类文明精华的高度汇聚之地找到可持续发展之道。
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的贾峰主任在以“从道法自然到师法自然”为题的开场演讲中指出,地球上的万物都有其生长发展规律,我们不能去剥夺也不能去破坏,更不能违背其自身规律,不同物种之间的依赖共生关系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正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和代际公平三大挑战,我们需要的就是绿色、循环和低碳式的发展,是对环境友好、不损害公众健康、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发展,是资源可循环再利用的且使用资源比过去减少的发展。地球只有一个,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才能够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
论坛现场,来自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市规划土地监察局局长张谦,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亚立和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雷与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理事长方谊翎一起,参与了由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深圳保护项目总监虞鑫主持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主题对话。
张谦局长表示,经济发展要把生态保护扛在肩上的,良好的生态保护会助力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划定生态红线、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城市的发展建设就只能在自然资源承载力的上限内创造性推动,在整个国土空间大的规划下牵头来编制未来深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规划,正在筹建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即将在明年成立。张亚立副局长介绍,针对深圳40年来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演变,生态环境局正在做一个综合的全面的评估,评估工作的意义在于判断说我们是不是已经积累了一些风险和问题,未来如何通过努力完善硬件和改变行为,以防止问题的发生。同时生态环境局还开发了适合公众参与的互联网应用,比如对物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新发现,在与公众的互动中丰富本土调查物种信息内容。杨雷副局长说,2300万深圳常住人口平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29000吨,其中9000吨通过市场化回收方式和政府有组织的分类回收进入了资源循环领域,还有20000吨要焚烧和填埋。垃圾分类实际上是在垃圾产生以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更好的做法就是零废弃、少排放,每个人生活中稍稍改变一下生活习惯,让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10%,每天深圳的总量都可以减少2000多吨这个不小的数字。
现场还有三位来自深圳的知名企业代表在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广州办副总经理刘昕的主持下参与了以“企业如何有效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另一场对话。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品牌处韩云飞处长介绍说,中广核除了大亚湾基地之外,还有阳江、台山,三个基地发电量占整个广东省的20%,这个数据对咱们整个大湾区生态是非常正面的促进作用。大亚湾核电站每年450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概到了3000万吨,相当于种植了6万公顷的森林。去年我们把整个大亚湾基地内大概7平方公里的陆地和海洋生物做基础本底调查,发现了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二级保护动物在内的大概200个物种。全生命周期的生物多样性需要一个长期投入和理念的持续落地,需要各界力量、政府主导、企业参与,NGO专业指导才能持续把这件事来做好。
作为一家全球跨国的以制造业为主企业,中集集团卓越营运与HSE中心高级经理李柱文介绍说,企业一直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做到环境友好,将集装箱里面木地板用速生的竹地板代替,运输很多采用清洁能源的LNG车辆,模块化的集装箱建筑对当地环境和施工环境影响有限,可循环利用并便于迁移。中集的集装箱从2017年开始采用非油性油漆,不用几年就能改变全球这个领域的使用状况。中集还通过专门的委员会推动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实际性的改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对标了SDG的具体目标。
铁汉生态是创业板首家生态环境保护上市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吴胜春介绍说,作为一家环境修复公司,我们偏重于治理和恢复,作为大自然理疗师,对于已经被你破坏的生物多样性或者已经被完全破坏的、退化的环境,如何让它恢复到原先的状态。原先是很健康的一个生态体系,为何会衰退?原因无非两个,是因为受到了环境胁迫或者受到不可抗拒力的破坏。铁汉生态正在把生态保护从目的变成手段,用拟自然方法解决自然存在的问题,也希望在生物多样性的传播和倡导方面有更多新生创新力量的加入。
以出版人、自然生态记录者和纪录片监制角色出现在现场的南兆旭老师,通过跨界视角分享“在地关怀下的生物多样性记录”,带领大家感受深圳生物多样之美和增加本土认同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人也都可以像生物多样性记录者一样做到从全球视角下发现本地特色,在关爱情怀中知识科普,在行知教育里推动改变的持续发生。
保护自然资本基础
以伙伴关系推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曾任国际可持续渔业伙伴组织(SFP)中国区主任的韩寒,四年前在海南创立了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她在论坛上分享了机构的发起原因和工作方法,希望通过“翻译”和催化的功能能推动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加强中国海洋生态保护。过去几十年里,全球人均消费每年海产品量在过去的40年有翻倍。最新统计数据是有至少31%的全球渔业资源被过渡捕捞。剩下的60%多里面,还有很多是已经濒临或者说接近被充分利用的状态,只有非常少的低于10%的数量可以说还没有充分的利用开发。面对许多不知名的水产病害和环境污染,曾经辉煌一时的水产养殖户也陷入迷茫。如何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管理手段保障安全、健康、绿色水产品的供应,智渔正通过跨界的研究手段与路径,以改善行业信息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国水产渔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从事城市公共管理和城市绿色经济、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金融领域研究的深圳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张亚龙副院长,是国内最早从事基于SDGs的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专家之一。他在现场提出了什么资源可以作为城市持续发展保证的议题,2030年的深圳究竟会怎么样?深圳已经投资1181亿元用于深圳SDG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在整个领域当中,有包括公共安全、城市增长、生态安全、清洁能源、海洋、城市治理、资源、高效利用8个大的纬度支撑深圳的未来发展。深圳正在修建一个生态长廊,生态长廊不是物理的长廊,而是为了生物多样性,为了物种能够更多在深圳让大家感知到、看到、研究到,1千平方公里的红线能够不仅仅把森林变成真正资源,而且可以用这个资源支撑城市未来十年甚至更远。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生物多样性处高级工程师赵阳是参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关工作的专家,他在演讲中说,联合国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包括所有活的物质,不论宏观、微观、细菌、微生物、基因,有一些能量传输,这些也都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说生物多样性又是我们的生命,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多样性,就是种种的自然生命维持供养了人类的生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表现在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第一是供给,我们说森林、农田这些生态系统给我们产出了很多实景。第二是调节,比如说对于水源的净化,比如红树林防止海浪侵蚀海岸,这些都是生态系统,也就是说生物多样性就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它还有支持功能,比如说最主要的是昆虫授粉,还有土壤肥力保持,土壤的形成,这些都是生物多样性支持的服务。文化服务,生物多样性的文化体现在它给大家提供了休憩的精神愉悦。生物多样性是自然资本的存量,生态系统服务是流量。生物多样性是自然资本的基础,而自然资本是所有资本的基础。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怎么能做到实处,应该识别这个企业是如何对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自然资本产生的影响和依赖。
零废弃社区的深圳探索
绿色会议是从知识到行动的具体落实
深圳既是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也是46个生活垃圾分类先行先试城市之一。来自英国伦敦的“零废弃伦敦”联合创始人Alexander Furey11月23日分享了在伦敦开展丰富的零废弃活动的情况,如何通过社群、商店和食物来连结更多人,以提升公众对于零废弃的接纳度和认可度,推动伦敦政府在2017年发布新的环境战略,并承诺打造伦敦为零废弃城市,他希望伦敦的这些经验可以为深圳提供一些可行的参照。第二天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举办的零废弃主题工作坊上,他更为详细的介绍了在伦敦如何从影响个人行为的角度引导更多人实现零废弃生活方式的案例,来自日内瓦大学的Isabella分享了瑞士零废弃小镇的经验和正在做的促进零废弃教育的短视频。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深圳无废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制定机构,在现场不仅介绍了当前深圳固定废弃物管理形式及面临的挑战和愿景目标,还对于在玉塘街道的在地零废弃社区建设计划也向在座伙伴发出了持续参与其中的邀约。
本届论坛上特别增设的“我有一个绿色梦想”,既有来自零废弃达人挑战活动中的两位小学生,也有深受环境影响的家庭女性,还有华侨城小学校长,他们在短短的3分钟时间里,分别从各自角度表达了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行动和愿望。来自万科公益基金会的吴丹在第二天的零废弃主题工作坊上分享了在社区推广废弃物管理的经验和探索,自然之友和鼎泰小学的伙伴则分别从学校教育切入垃圾分类减量议题,支持培育零废弃学校建设,探索从学校到家庭到社区的垃圾分类减量模式。
和上一届论坛一样,参与本届论坛的嘉宾在演讲结束之后也会收到由志愿者现场奉上的一份特殊礼物,每一个都是唯一混合色的印有名字的再生设计纪念牌是组委会为嘉宾准备的感谢状。这些纪念牌是由500个饮料瓶盖和36个使用过的洗衣液瓶作为材料制作而成的,是在论坛开幕前面向社会征集,有归塑、零活实验室、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龙华区零废弃促进会和华侨城湿地等机构参与了募集。
“竞赛单元”是每一届论坛上最受欢迎参与度最高的环节。11月23日下午,从49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的4个环保创业项目来到现场。经过在7分钟陈述项目和在8分钟内接受4位点评嘉宾提问的方式路演项目。现场观众每人1票投给最想支持的项目,4位点评嘉宾每人30分投给一个或多个项目。经过现场统计,来自北京清华大学的休学创业者柳济琛的“光盘打卡”项目获得现场最高分,获得“最具可持续价值创新奖”。光盘打卡是一个致力于缓解食物浪费的手机应用。
每次大型展览和会议之后,现场常常狼藉满地,垃圾成堆,浪费严重。如何在活动中做到新旧物品的消耗最少,本届年度论坛以打造“绿色会议”积极回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城市目标,从前期筹备开始就一直强调零废弃。和前四届论坛一样,本届论坛依然没有为参会者提供纸质资料和瓶装水,会议手册以电子方式呈现,参与者只需要扫描胸牌上的二维码即可进入应用了解所有与论坛相关的资讯。论坛从垃圾减量原则中的Reduce 源头减量、Reuse 重复使用、Recycle 回收利用,从会前通知、会务准备、会场服务以及布展和饮食方面综合考虑,以“ 绿色会议 ”作为愿景以无限趋近于“零废弃”,在为会议相关活动产生更少的垃圾而努力,实践和倡导从自身开始的可持续生活和工作方式。
打造自然学校示范培训基地
培养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才中坚和后备力量
教育的作用显而易见,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可持续未来所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开始被视为一个学习如何在考虑到经济、生态和所有社会平等的前提下作出决策的过程。在以主题为“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话环节,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华南项目主任张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深圳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的罗媛楠、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园林处邵志芳、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孙利秋和红树林基金会的李燊参与了本环节的交流和探讨。
邵志芳处长介绍说,有着1090个公园的深圳被誉为“公园之城”,深圳市城管局正在启动两项计划,一项是郊野公园手做步道计划,尽量避免使用水泥、花岗岩,把对自然的冲击扩坏减到最小。另外一个计划是社区花园,希望市民公众利用小区边角地,和企业、设计师一起打造公众活力空间,通过自然种植和教育,把步道引入到脚下,把种植带回都市,把游戏带给孩子,再把互动带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面去,希望这是一个创新的共建、共商、共治、共享的新模式。
很多人会问保护生物多样性到底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罗媛楠在现场分享了她的观点,即使白海豚、熊猫、雪豹、老虎各种各样物种消失了,虽然也觉得非常可惜,但是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这个意义何在,可能一辈子很多人都看不到东北虎,它消失了跟每个人有什么影响。所以作为环保从业者和环境教育人,我们希望带出更多消息和信息,生物多样性跟每个人息息相关,可能某单一物种丧失,可能不会对公众造成什么直接影响。但它们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指标,当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物种的消失,其实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说整个生态系统都在摇摇欲坠的阶段,所以希望在接下来能够让更多公众都加入到生物多样性知识普及行列当中,环境教育和自然教育很明显是很好的方式。
自然教育是解决如何按照天性培养孩子,如何释放孩子潜在能量,如何在适龄阶段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均衡发展过程,如何带领领孩子们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掌握基本的自然观察知识。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逐步形成爱护自然界每一种生物的保护意识。让城市的孩子走进自然的殿堂,在自然的美妙与伟大中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创造力,自然学校正是这样的链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组织和场所,培养更多优秀的自然讲师成为自然教育行业人才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的贾峰主任在11月23日主题论坛现场为深圳华侨城湿地的“自然学校示范培训基地”颁发牌匾。由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长期资助支持的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从2014年到现在,累计开展教育活动3964次,这里面包括对环保志愿教师的培训,生态自然教育等主题活动,自然教育参与人数也达到了93224人次。华基金是由华侨城旗下企业发起的生态环保基金会,华基金理事长方谊翎在参与对话中介绍了企业发起成立的基金会的缘起,2007年当时深圳市规划国土委与华侨城集团签署托管协议,把一片68.5公顷的湿地交给华侨城运营和管理,所以在2013年发起了华基金,在政府部门指导下企业和社会组织紧密协作,通过运营华侨城湿地面向公众提供自然教育,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尽心尽力。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也在过去四年里,通过与生态环境部合作“国家自然教育能力项目”,截至目前共为全国22个省市战略支持了4批共计56所自然学校的试点,培养自然教育的人才3000余人,未来也将通过示范培训基地持续为中国自然教育人才培养贡献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
论坛现场,不仅有已经举办过两届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国青少年自然笔记大赛优秀作品展,还有“多美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行动的“濒危的精灵”篇章在多位领导嘉宾的见证下打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协助下,由左印国际美术教育机构的小朋友参与完成,所绘画的生物均是被列入濒临灭绝名单的物种,参与创作的杨博伟小朋友还和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发起人迈克尔·诺顿(Michael Norton)分别致辞。曾在11月10日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现场创作的作品由女科学家带至南极科考途中,这些作品也希望在2020年10月送至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 )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表达中国青少年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