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在“2019华·绿色论坛/第五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的开场演讲环节,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的贾峰主任在“从道法自然到师法自然”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地球上的万物都有其生长发展规律,我们不能去剥夺也不能去破坏,更不能违背其自身规律,不同物种之间的依赖共生关系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正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和代际公平三大挑战,我们需要的就是绿色、循环和低碳式的发展,是对环境友好、不损害公众健康、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发展,是资源可循环再利用的且使用资源比过去减少的发展。地球只有一个,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才能够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以下回顾文字根据现场速录整理,略有修改。)
尊敬的各位女士、先生,大家上午好!
此时此刻可能在中国以及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有会议在召开,不过能选择这个主题的会议应该不多吧。大家看看我们今天的会议题目叫做“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城市”。我记得几年前联合国环境署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叫“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命”,它揭示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密切的依赖的关系。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生物多样性才有了人类的进化,没有生物多样性就没有人,也就更没有我们在座的各位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不能剥夺后代人发展机会的一种模式。可持续就意味未来很长时间人类的文明将得以延续。
今天我来到深圳很荣幸,这已经是我多次参加这个年度论坛,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题目叫“从道法自然到师法自然”。所谓的道法自然,例如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在地球上的植物、生物和太阳的关系,里面的科学道理包括能量守恒、生物进化、物竞天择,包括很多这样一些规律,那么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人提出的,就是世界万物中都有自然的规律,对我们人类来说我们是自然进化的一个产物,当然我们也不能够打破这个规律,不按这个自然规律办事,我们人类是会要遭到大自然报复的。
第二个内容叫“师法自然”,这个自然和前面的自然其实看上去是一样的,但是它在中国古汉语或者汉语体系里略有不同,前面的自然更针对于“规则、规律”,而后面的自然更多是“大自然”,师法自然就是说我们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还要向大自然学习。例如仿生学,如何让我们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这方面我们深圳也走在了前面,例如大家看到的“自然学校”,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机会在书本、电脑和手机上看到很多知识,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了,我们和大自然的天然联系,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大自然这个家园保护好。
前不久,西班牙的一位学者在网站上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他首先跟我们介绍了在可见的宇宙中,“可见的宇宙”到底有多少个像地球这样的行星。例如大家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地球是八个中的其一,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的行星。太阳系是银河系其中的一个星系,那银河系呢?银河系里有超过1000亿颗像太阳这样的恒星系统,那么在可见的宇宙中,有多少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有超过1万亿个这样的星系。所以数学好的人马上可以算出来,像地球这样的一个行星,在我们的可见宇宙中大概有多少。
当然有人根据这么一个计算,比如从太阳系的1/8有了人,有了生命这个角度,他可以推出一个概率的算法说,在可见的宇宙中一共有多少生命的存在。然而看了这位学者的分析你可能有些失望,比如这位学者指出在我们地球形成的45亿年的历史上,人类智能生命的产生,就是在座的各位我们的诞生,我们人类的诞生,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大概有7个方面:生命的起源、光合作用、复杂的细胞、性、复杂的动物、骨骼的发育和智力的进化。
这7个方面,每一个阶段在地球的45亿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时间节点,每一个阶段的概率极其细小。如果用他的概率计算,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他说在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宇宙中,我们地球或者说我们人类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惟一的智能的生命。他告诉了我们两个潜在的结论,人的诞生非常偶然,是进化的结果,因此我们人类应该感到很荣幸。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一旦我们人类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只能靠自己,我们不能靠别人来解救,因为在我们可见的宇宙范围内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像人类这样的智能生命的存在。
那45亿年的历史,人类在45亿年的地球的历史上,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我记得多年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这篇题目叫“地球百年”的文章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的卷首语,如果把45亿或者严格讲45.5亿的地球的历史压缩成100年,那后面这些数字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揭示了人与地球的时间关系。
地球大概到了32岁的时候,那时候它的形成的过程就像一个没有生命的行星。地球到了50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原始的动物和植物,在地球的最后一天,经过生物的进化,终于有了人。而人类在这样一天24小时的时间里面,很多的时候就是一个高级动物,200多年以前发生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45亿年多的一个历史上,工业革命它是发生这100年的倒数5分钟以前。
今天的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2005年联合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是和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相吻合的,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大家知道可能涉及到人均收入、人均资源消耗、人均住房面积等等,如果单纯的看这么一个千年发展目标我们一定觉得未来的生活真的越来越美好了。然而,这样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它和地球的生物承载力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在2001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提出一个建议,邀请了全世界大概90多个国家1450名科学家进行了4年研究,于2005年发布了一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这份报告是和“千年发展目标”相匹配的报告,报告里面一共给我们提出了6个子报告,从健康篇、荒漠化篇、生物多样性篇、湿地篇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未来人类的工商企业的经营的影响做了一个系统的评估。
这个评估的结果多少让我们感到心情很沉重,比如大家看下面这个红色的这一行字,他说“半个世纪以来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的2/3”,在科学家眼里,维持生态系统的运转有24个系统,其中有15个持续的在恶化,而且未来的趋势非常不乐观。
淡水的形成、植物的生长,所有这些生物圈、水圈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功能,而这个功能让我们生活下去,而且也为地球上其他物种的生存奠定了一个生态基础。很遗憾,这个功能60%已经在恶化,而且正被我们以不可持续的方式所利用。
在2011年《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篇封面故事,这篇封面故事讲的就是人与地球的关系,这个封面故事最重要的主题是“人类纪的开始”,大家可能想起了侏罗纪,想起侏罗纪可能想起恐龙,然而很遗憾我们在座各位没有机会见到真正的恐龙,我们只能在电影中或者博物馆中看一下想象中的恐龙或者它的化石。
我们看看在今天的地球上,已经开创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我们可以决定地球面貌的一个新的世代。哈佛的教授评价人类的时候曾经特别指出,他说我们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换言之我们人类是依赖于其他物种而产生的。他同时又指出,我们人类可能是目前地球上的惟一的一个物种,什么?其他物种不依赖于我们。也就是说和其他物种生生不息发展没有关系。而我们的诞生源于生物进化和自然的发展。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一个更科学和量化的研究,他们从1998年开始,每2年发表一份《地球生命力》报告,右边这12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具体的关系,比如江河湖泊中的鱼类,他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蛋白质,他们说在某些地区比如在非洲和亚洲的不发达地区,来自于水中的鱼类为我们人类提供了接近一半蛋白质的来源,对整个地球上的70多亿人来说,平均提供了1/5的蛋白质来源,我们记住了两个关键词,表明地球能够为人类和其他物种提供的资源总量我们叫做“生物承载力”,人类实际每年消耗的资源的总量我们叫做 “生态足迹”。从1970年开始,人类对自然消耗的总量超过了每年地球能够提供的资源的一个资源的极限,到2010年这个极限已经扩大到50%的差距,换句话说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待一年,我们需要地球用1.5年才能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资源。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类实际上需要1.5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的发展。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不改变现在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那么到2030年我们人类需要2个地球。到2050年我们需要3个地球。如果我们像今天的美国人一样生活,75亿人都像3亿多美国人一样生活,我们今天需要4.23个地球。2012年联合国环境署作为联合国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机构做了一个更科学、更系统的研究,研究的题目叫做《全球环境展望报告》,2012年发布的报告是第5个,每隔几年发布一份报告,报告中用了90组数据,就像我们体检一样会有各种各样的指标,90组数据能够系统的、全面的衡量地球生态系统的好与坏、质量高与低。怎么才能看到它的发展趋势,他选择90组数据的时候他把1992年的90组数据和2012年的90组数据做了一个对比,结果令我们大失所望,90组数据经过20多年的努力,因为1992年是人类历史上最多的政府领导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地球峰会,那以后全世界花了数以万亿美元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说,20年以来的努力一定换来20年以后生态系统的改进。而结果呢?大家看,90组数据只有4个数据发生了一个积极的变化,比如臭氧层破坏和20年前比,有所减少,但是更多的数据,86个数据出现了负面变化。比如生物多样性在20年的时间里减少了12%,意味着什么?至少意味着也很多的物种已经灭绝了,这些物种对我们来说,尤其对我们后代来说,它永远成为教科书上的,成为数字中的一些活着的东西,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再也没有几乎和他们见面了。
再比如二氧化碳20年的排放量增加了36%,森林面积减少了3亿公顷,人类每年消耗自然资源的总量增加了40%。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纪,这个世纪就是一个人类能够统治地球,但是人类在地球上还是存活多久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何处寻找这个答案?多年以前爱因斯坦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你用产生问题的思维和角度来提出解决方案的话于事无补,所以我们要解决问题就要换一个新的视角新的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我们还看到另外一句话,著名的学者也来过我们深圳的这位纽约时报的著名的评论员托马斯 弗雷德曼先生说,以大机器为代表和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文明的时代即将结束。通过前面的数据和数据分享,我想他可能回答的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创建生态文明?因为传统文明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新的文明,所以创建一个生态文明的意义不仅对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而且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文明环保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中国环保史上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一个会议,与过去7次全国性的环保会议比较,它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1、它是第一次用的生态环保大会的名义,以前叫环境保护大会;
2、它是首次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由中共中央的名义召开;
3、大会通过的文件首次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来发布;
4、大会是首次总书记参加并发表重要的讲话;
除了4个前所未有的情况以外,这个大会也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看大屏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结构上一共有八个重要的方面:
比如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历史发展,其中有没有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样一个规律是在恩格斯、马克思当年关于人与自然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的结合中国国情的一个进一步的发展。
再比如绿色的发展观、基本的民生观,他向我们指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密切联系。比如他讲到全民行动观念,像绿色生活、市民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这方面是全民行动观。同时习近平思想提出了三个红线理念,比如生态功能保障的机械,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上限。
也许对前两个内容我们在座的各位还比较熟悉,第三个内容听的不多,第三个内容如果我们形象的理解那就是说华侨城集团去年消耗了多少电,按照这样一个理论,我们以后每年应该要减少百分之多少。因为地球的供应能力是不变的,因为地球每天来自于太阳的热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能量守恒变化为地球的生命力有多少效率转变为多少?也能计算出来,不会因为我们对自然的需求的增多,比如我们想吃鱼,大海每年会多生产多少鱼,是不可能的。
为了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在地球承载力上限的基础上,每年有所下降,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地球的生态系统更为安全。对我们人类来说,历史上我们犯了很多的错误,比如工业革命以来给我们带来丰厚的生活的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污染。来自于加拿大的这位学者叫大卫·林木(音),他是世界著名的学者,他曾经发表过一个小文章,他的题目叫“破坏容易修复难”,他引用了很多例子,他告诉我们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道理,就是我们如果把周边的河流湖泊污染了,可能时间一天、几个月,短短的时间,然而如果我们把造成的污染恢复到先前的状态,我们付出的时间、金钱以及健康的代价和生命的损失,却是无法计算的。
有人经常有机会走出国门到国外去旅行,看到国外的蓝天、白云、碧水、绿地,觉得特别羡慕。其实这只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表象,如果你看下面这个报道可能你觉得特别的不可理解,为什么纽约叫停当地的居民,特别是华人不要吃螃蟹,尤其是螃蟹中的蟹黄和蟹膏。看到这个题目,我看在座的不少人都在想,或者拿起手机在百度说为什么。
首先亚洲人喜欢吃螃蟹,欧洲人觉得很麻烦,所以当地的卫生部门的人专门制作了多个语种的宣传材料去到社区里宣传,不要吃或者少吃这样的一些来自于大海的鱼类或者蟹类,原因很简单,历史上很多公司所排放的污染物并没有随着这些企业的关闭或者他迁到了发展中国家,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些污染物可能消失的很快,比如大气污染物,一阵大风就能够把我们的城市擦亮。
但是,有些污染物一旦排到自然的环境里面,它且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消失,这类污染物我们叫做可持续性污染物。这个污染物其中的代表之一就是PCB(多氯联苯),它来自于电容器生产的流程和过程,上个世纪40-60年代以及70年代早期,2家工厂排放的含多氯联苯这样的污染物质,先污染了纽约附近的哈德迅河,污染了30公里河段底泥,随着河流流淌污染了大西洋附近的海域,最终导致今天生活在大西洋沿岸的这些物种还受到当年的污染的影响。
如果说大家觉得不相信,说难道美国人还要打印中文的宣传材料吗?这就是一个例子,刚才我们说的是大西洋沿岸的宣传,这是来自于太平洋沿岸,美国加州的一个宣传材料,这个宣传材料告诉我们有些鱼类要少吃或者不吃,尤其是对于女性和怀孕的妇女。因为这些鱼类里面有可能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在生物链的顶端,通过借助于食物链的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的规律,最终宿疾在生物链的顶端,像食鱼类的鱼、比较凶猛的鱼,个体比较大的鱼,最可能宿疾了重金属、汞这样的污染物。
除了我们看到的污染的问题,这可能是在座各位能联想到的污染,这就是传统的大气污染,重金属的污染、水污染或者叫化学物质的污染。其实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更多的污染或者环境的破坏和我们有关系,比如人类现在每年消耗化石能源的量有了特别大的发展,它满足了我们用电,然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没有消失。
比如地球上有生命,其中一个条件是地球上空有大气层的存在,大气层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一个温室的棚顶,它能够让地球的温度平均是15度,而不是白天的时候热,太阳消失的时候很冷。但是,更多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大气层保温效应增强或者温室效应增强。
在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可以看到,这是阿拉斯加的一个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初,它的冰川边缘不断的收缩,这表明气温逐年在升高。为了了解地球历史上温室气体和气温的关系,科学家去南极钻探当地的冰川,这是钻出来的冰心,冰心里面有些气泡。首先通过放射性的测量能够测量出不同的段的形成的历史,里面的气泡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研究出当年大气层中的不同气体的组成。
研究报告之一,60万年以来,地球的温室气体和地球的温度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过去的60万年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最低180pvm,最高不到300pvm。而和它相对应的是地球60万年间温度的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因为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在短短200年的时间里,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在2000年左右380pvm接近400pvm,如果我们不应对气候变化,不减少化石排放,那到2050年有可能温室气体排放达到600pvm,那到这个世纪末有可能达到800pvm。
气候的变化、温度的升高,带来的更多的自然灾害,飓风、台风、旱灾等等,其中有人指出如果真的达到800pvm的情况,地球的气温可能要升高6度。英国有一位学者写了一本书,书中指出如果地球的温度升高6度,我们人类、地球的生命,整个生态系统会面临一个从来没有的挑战。
比如他说绿色的阔叶林将出现加拿大北极圈,而南极的腹地也会有类似的情景,有95%的物种灭绝,大家注意全球95%的物种要灭绝。或许你可以不关心其他的物种,你肯定想了解95%里有没有人类。
所以这就是81年以后的情景,我们华侨城集团一直很支持环境教育,它是什么?它是关于未来问题的一种警示,我们谁也不希望这样的情景真的再现,我们要采取什么措施?我们只有把理念转换为行动,才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否则到时候我们再想起来去解决,那不就是临渴掘井吗?
对我们人类来说,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现在有四个大目标,影响目标的实现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提出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当然比较我们现在的生活会发现,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行为需要改变。我们看看这里筛选出来的16个环境问题,你会发现西方人眼里的问题和我们不太一样。当然我们中国的环境问题,各个城市面临的问题,深圳和其他城市也不太一样。比如深圳的空气质量是全国率先达到良好标准的城市,对于很多人在这个时间段,对于华北地区的人,他们还要向大气污染宣战,所以空气污染摆在首位。
但是大家看,重要环境问题都有哪些:
从这个角度你发现我们要解决环境问题,不仅仅基于当下,可能还要针对未来,不仅仅要看到我们的城市,而且我们还要有全球的视野、人类的眼光。
如果我们归纳下,我们其实面临三大挑战: 1、资源约束;2、环境约束;3、代际公平。
如何满足我们现在的生活需求,同时又不破坏我们后代人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我们今天说我们要道法自然,他讲的是地球上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发展规律,我们不能去剥夺,也不能去破坏,更不能违背。当然我们还说我们应该师法自然,比如这是大海中的一个生物链的组成,从大海底部的微生物到顶端的像海狮、鲨鱼,不同的鱼类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依赖关系。而这种依赖关系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大家看,这是一个地区,以铜作为一种重要性的原材料的循环流程,通过这么一个流程你会发现,铜这个原料不会像我们所知的大量生产、大量的使用而后大量废弃,它能够循环的再利用。而这边在这个基础上就诞生了一个工业共生系统,就是现在大家经常听到的工业循环园区或者循环经济示范区,第一个建立在丹麦的卡伦堡。
进一步归纳,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绿色强调的是我们发展的方式是人与自然,环境友好的,不损害公众健康,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发展。而循环的发展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比如刚才主持人向我们介绍的大会的纪念品,它不是从最原生的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而来的,而是源自于我们过去视为废物的一些使用过的一些物品的材料。
再比如低碳经济,所谓的低碳经济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它所消耗的资源要比过去减少了很多,这样才能实现节约、高效。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有个学者发明了一个新的理论叫四倍因子,后来他们研究所另外一个研究人员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了“十倍因子”的理论,所谓的“四倍因子”他说到2050年人类的人口要翻一番,整个全球人均GDP增加3-6倍,如果取平均值,意味着2050年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类对资产消耗相比增加了10倍。
地球现在已经负担重重,假设我们不增加,维持在90年代水平,我们应该减少现在对资源的依赖是90年代的10%,这样才能实现。
我带着一个名片,这个名片我用了很多年了,多年以前大家都觉得说环保宣教中心你们太寒酸了,这个名片这么小。其实这是一个二倍因子理论的一个产物,同样名片的功能,使用纸张是普通名片的1/2。能不能再进一步发展?当然,如果后面印上与你有关的二维码,拿手机一扫描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把它的内容又翻倍的增加,那就叫四倍因子。
四倍因子什么概念?同样一个事务的产生,我们少用一半的资源,同时又提高一倍的效率,那就是四倍因子。今天主持人开场以前跟我们指出说和以往相比,论坛有哪些优良传统又坚持了,同时我们今年又有哪些创新。其实它表明了什么?第五届论坛和前四届区别是什么?我觉得很大改变是我们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分享已经过渡到了今天理念的确立以及行动的落实。
所以,从今天参加论坛是邀请我来分享我的体会,还不如说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在座的各位来学习你们的思考和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才能够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