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在“2019华·绿色论坛/第五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的主题演讲环节,出版人、自然生态记录者、纪录片监制南兆旭以“在地关怀下的生物多样性记录”为主题现场分享。他曾先后发起“中国自然好书奖”和“大鹏自然童书奖”,倡导“在地关怀”,持续田野调查,创作了系列图书和纪录片作品,发起和组织了本土自然保护活动。他在现场带领大家感受深圳生物多样之美的同时,希望有更多人也可以从全球视角下发现本地特色,在关爱情怀中知识科普,在行知教育里推动改变的持续发生。(以下回顾文字根据现场速录整理,略有修改。)
大家上午好,感谢主办方给我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
我这些年主要是一个深圳的自然生态记录者,作为一个业余的博物学爱好者,生物多样性记录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带来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个途径,要做生境的多样性记录。
深圳非常特殊,在北上广深这四大城市里,它的生境多样性最丰富。有城区、山林、海岸、沙滩、海底、珊瑚礁都有,除了没有沙漠,地球上涉及的都有,所以先记录生境的记录。在全球纬度下的记录,大家可以看到深圳位于南中国海的最北端、太平洋西岸,降雨量会影响到物种的丰富多样性。
还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办法,这么多年我对深圳的山林、河流一遍一遍的走,到最深的地方、最高处和东南西北四个极点。这六个极点代表了深圳各种的地理和生境,它生活的物种也不一样。
这是梧桐山顶上的景象,云海裂开以后可以看到深圳壮美的景象,一半山水一半城,这是在深圳湾拍到的落实的景象。这是在马峦山上夏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的银河。
对生境的记录会带来特别有意思的效果,它至少让我见到这个城市的壮美,见到自然的壮美,会对自然有一种崇敬和爱怜之心,当然也健康了自己的身体,每天去爬山嘛,也能达到和生活的和谐,我觉得深圳人大概是全球最累的人,房价、股票、工资、职称什么的,所以我们要舒缓下情绪。我看到深圳有一个数据,深圳是整个世界上抑郁症发病率最高的城市,实际上多在自然中走走也是一种治愈的方式,这是生物多样性调研中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身边有各种各样一些心理问题的朋友跟我在一起走。
这是在不同生境里的物种记录,最直接的就是公园,这是离日常生活环境最接近的地方,你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种,仔细观察,不可能把所有物种一下都集中在这么小的地方,我就把它画下来,来做一些记录。河流里面的物种会做一些细致的观察,也有各种各样的物种,从蜻蜓、蝴蝶到水里的鱼,到深圳河香港特有的香港藕莲。这个是华侨城湿地的物种分布情况。
深圳有漫长的海岸线,海岸线的沙滩和沿岸物种分布情况也不一样,仔细观察一个潮池,就像半个舞台这么大的潮水退去的潮池中就会发现大量的物种,非常的丰富,深圳真的是一个物种非常丰富的城市。这是山里的物种。深圳有2400多公里长的绿道,这个和我们日常生活也比较接近,所以物种的量还是非常多的,只要做观察,你都可以发现,只要留意都可以发现很多很多的物种。
在深圳这些年里我记录到体型最大的物种,就是前年在大亚湾出现的抹香鲸,12万吨重。可惜在深圳待了几小时,就因为海湾里大量的渔网,这只抹香鲸很快死掉了。在树干上记录的物种,叶虫,这是最大的物种和最小的物种,这么粗的一颗树上他们集群的生活状态。深圳年龄最长的生命体,在南山的古榕树,小叶榕,现在已经有680岁了。我在马峦山里作记录的飞蛾,就是我们所说的朝生暮死。
这样记录下来,我们所说记录物种一定要在全球视角下记录,我这么多年记录就把整个深圳的物种,和世界已知的物种总数,和我们国家已知物种总数做了一个比较,这是作为业余的非专业的博物爱好者应该做的事情。这样记录下来,我所踏勘、拍照、记录、观察到的物种,在深圳已经超过3万种。3万种是什么概念?我们深圳的物种超过整个英国,物种是非常丰富的,这是第一个生境的记录。
第二个是物种的记录,生境里不同的物种的记录。
再下来记录一下食物链,这么庞大的物种里谁吃谁呢?是怎样的关系?这是我们华侨城湿地的物种记录的一个营养传递层次。
在内伶仃岛记录蟒蛇吃掉一只羊,这是黄鼠狼吃蛇。蜻蜓吃蝴蝶、鸟吃蜻蜓,这是蜥蜴吃蟑螂,这个食物链特别复杂,不是说大的一定吃小的。鸟吃蜘蛛,一般的人认为鸟会吃蜘蛛,这是正常的食物链,大的吃小的。但是我们记录到了蜘蛛吃鸟。一只人面蜘蛛把一只长尾太阳鸟给吃掉了。还有同类相吃,当然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吃,不直接把肉吃了,这是同类相吃的案例。昆虫吃植物、植物吃昆虫。在深圳有10种植物,它上面的水珠有点泛甜、特别黏性,虫子跑上去就被粘住,这个植物要吃蛋白质,和我们人一样。
把食物链搞清楚以后,就要编制一个城市的食物链。之后我大吃一惊,大家看这个食物链多复杂,我自己总结我理解对生命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实际上在我们人类发明互联网之前,已经搭建了一个特别复杂的、壮观的网络。各种生命互相掠食的表象下面,掩盖了生命相互依赖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我们一直比较注重,我们一看这个东西首先想问这个能不能吃,首先我们是食物链顶端,我们会问我们能不能吃,或者问这个动物吃什么?这是我们关心的。
温饱而思——社交物种繁衍的记录。
表面特别美的姿势,实际上是一种基因传递的自私的方式,长期霸占。这是深圳记录到的惟一在深圳本土繁殖的候鸟,他们繁衍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蝴蝶的,非洲大蜗牛的,雌雄同体。这是螃蟹的社交方式。这是植物的繁衍方式,他一定要开花,繁衍的最好的,在植物中最强大的、最壮硕的植物一定是开花的植物。
我们看这个人面蜘蛛雌雄差距多大,中间这个小红点是雄性,雌性非常大。猕猴跟我们人类特别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他的繁衍的方式,他和我们人类不一样,他特别喜欢带小孩的异性,我们人类都喜欢年轻的,但是他一定喜欢年长的,特别是带着孩子的,最受他喜欢。
多样生命繁衍方式给我们启示是什么?
所有生命繁衍的动力和意义,没有那么复杂。第一个是逃生,首先要安全,不要被其他东西吃了。第二个就是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这是他最最核心的东西,也是这种动力让我们世界特别美好的一种动力。
还有一个多样性的记录,要记录物种的消失与显现。
这是1985年深圳出版的《深圳野生动物资源图》,我们把动物当做资源,但实际上这张图里,大家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这些动物里有一些已经完全消失了,穿山甲、水獭在1985年以后逐渐消失了。你整理下这个城市里在这些年里有哪些动物消失了,大家看一下把他消失的年代整理出来,消失的原因整理出来,水污染、猎杀、环境、栖息地消失,不同物种的消失,原因是不一样的。你做生物多样新纪录,一定要记录有哪些动物消失了,今天我没有时间讲有哪些动物多了,我们人就是多了的动物,我们1982年的时候深圳做全国人口调查是32万人,2018年是2300万人,人在增加,但是动物在消失。
当我们在做生物多样性记录的时候还能做什么?
我2013年3月3日记录的一个凤头鹰在捕鸟网里的景象,我记录下来之后就发了微博,大家看阅读量是21.3万,被很多大咖给转了,当时3月3日,正式开全国人大,市领导在北京开全国人大,那一年市领导特别生气打电话回来,深圳就派出了全部的森林警察去把山上捕鸟网拆了。
从2013年以后,深圳从民间到政府,一直在做拆捕鸟网的努力,抓的特别的严。我做过各种,在山里碰到捕鸟网的时候,有的时候我自己就会把它拆了。有的捕鸟网如果人家看着,你拆会发生冲突,我就会报警。报警的话我们的森林警察一般15-20分钟就会来,我把这个数字给其他城市人说的时候,他们说你们深圳太牛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到2019年,深圳基本上做到全境无捕鸟网,这个在整个喜欢吃野物的广东是非常难得的。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所有一个业余的生物多样性记录者,有三种要做到。
1、全球视角下的本地发现;
2、关爱情怀中的知识传递;
3、行知教育里改变的推动。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市民,能做的也就是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