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5)延期两天后闭幕,分歧大于共识

历经了两周谈判,比原定计划延长两天之后,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5)于15日在西班牙马德里闭幕。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气候治理进程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此次大会意义重大,但最终结果与各方期待存在一定差距。



谈判异常艰难,最终取得有限成果

大会于12月10日进入高级别谈判阶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再次谈及气候行动的紧迫性,称“机会之窗正在关闭”。大会原定于13日结束,但一拖再拖,成为“史上耗时最长、延时最长的气候大会”。

当地时间14日早间发布的一份成果文件草案因为承诺力度不足遭到各国否决,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代表更称之是“不可接受”,是对《巴黎协定》的“背弃”。为了避免谈判破裂,本届峰会主席、智利环境部长施密特与多国代表进行了一对一的会谈。

最终各方达成折中协议,在能力建设、技术等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在被视为本届大会核心议题的《巴黎协定》第六条市场机制问题上未能取得共识,此议题被留到2020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融资等敏感议题也未取得进展。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表达了其失望心情,但他拒绝认为此次会议是一次“失败”。大会的一大成果是对9月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成立的“气候雄心联盟”进行了升级。目前已有73国宣布将提交增强的气候行动计划,其中11国已在本国政策领域开始行动。

大会在鼓励非国家行为体加入气候行动方面也取得成功,多个地区和城市、786家企业等也宣布致力于在205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凸显

发展中国家强调历史责任,要求发达国家尽快兑现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发达国家避重就轻,对资金问题避而不谈,反而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施压,企图让发展中大国承担超出自身能力的国际责任,进一步提高到2030年的减排水平。

一些西方媒体声称,宣布将增强气候行动的70多国排放量仅占全球排放量的10%,而排放量位居前列的发展中大国都“默不作声”,企图将大会成果未达预期的责任甩给新兴大国。在有关碳市场交易规则的谈判中,去年的分歧仍继续,巴西等国坚持保留此前在《京都议定书》规则下积累的碳信用,欧盟等则声称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重复计算等问题,使气候行动大打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大会上,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不仅以合作共赢的精神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谈判,还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国际责任,在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多场“中国角”活动,展现中国气候行动成果和对话合作态度,赢得多方赞誉。大会主席施密特称赞中国是推动气候谈判前行的重要一方。

美国等富裕国家被控扮演破坏者角色

被《时代》杂志评为“2019年度风云人物”的瑞典青年格雷塔在大会上发表演讲,抨击多国“仍在努力逃避责任”。部分激进环保组织则在会场外表达不满和愤怒,要求发达国家加强行动。

14日,近百个民间社会组织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美国、澳大利亚等富裕国家只为企业精英牟利,罔顾“人民和整个地球的利益”。美国将于2020年11月正式退出《巴黎协定》,但今年仍作为缔约方参与谈判,一些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指责美国在谈判中只是在阻碍各方达成共识,“不是真诚地来到马德里”。

加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争的美国富豪布隆伯格致力于将关注气候的美国城市、州和企业团结起来,在大会上抨击了特朗普的气候政策,并称“下任美国总统应结束给化石能源从业公司及其采掘活动的一切补助”。此外还有媒体爆料,参会的沙特阿拉伯代表中,有三分之一都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有关。

此次大会在失望情绪中落幕后,2020年格拉斯哥气候大会被赋予了更多期待。《巴黎协定》将于2020年后步入正式执行阶段,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是各国提交更新和加强后的“国家自主贡献”的最后期限,也是各方敲定碳市场交易机制等具体细则的最后机会。未来一年,各方围绕气候行动的博弈仍将持续。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86 0755 82762819; info@aeif.a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