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亲自然城市与可持续创新”主题研讨会,11月29日下午在深圳福田建科大楼闭幕。
由亚洲可持续发展支持网络(ASDSN)、家路文化传播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多家机构和平台联合举办的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专业城市规划行业的管理者和专家,分别从城市规划、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角度,就以人为本的亲自然城市建设、城市中人和自然和谐互动的边界、深圳“山海连城”规划和生态产品价值(GEP)评估与应用等话题深入探讨,还有多位来自环境保护、人文艺术、展览设计、户外运动、自然教育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跨界嘉宾,分享交流了如何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目标,推动更多优质的亲近自然生态产品的提供,以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整体提升。疫情原因,现场仅限100余位报名者参与,特别开通的线上全程直播有超过1.2万人次观看。
研讨会上,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首席保护官赵鹏分享了TNC近年参与深圳海绵城市社会参与的经验和实践反思。老百姓对于“海绵城市”等政府推出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一定会有很深的感知,但这些理念都是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对于居民而言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天变蓝了、水变清了,身边自然环境变好了,人居环境改善了,而这一切与正好与国际城市规划行业已经提及多年的“亲自然城市”理念契合。因此TNC提出希望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使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相结合,以降低因城市扩张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造成的负面影响,从公众角度提出拥抱丰富的自然资源,倡议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在加入到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中,共同构建亲自然城市网络。
来自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副教授、代理院长李迪华在演讲中说,要站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角度来看教育和亲自然城市的建设。自然教育的前身应该是博物学,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人跟自然关系的产物,在城市中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教育和亲自然城市建设,也必须清楚知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边界,只有弄清楚这些,才可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深圳正在为超大型城市发挥示范先行效应。当前快速的城市化步伐可能会对自然栖息地造成极大程度的破坏,而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相结合,降低因城市扩张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造成的影响。来自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理主任工程师在现场介绍了非常有想象力的深圳“山海连城”计划,一方面让生态更有生命力质量,让原来的山水林田湖等系统都能够连接起来,同时让深圳市民真的能够便利地到达自然场景,以融合为目标,通过连生态、连生活、连生趣的手段构建山海连绵之城。
第六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2020)在11月至12月期间,以线下和线上方式持续举办主题研讨论坛、工作坊、创业汇和参访交流等系列活动,延续过去五年对于鼓励和支持针对全球面临的关键环境挑战而提出创新理念和解决方案的方向,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提供更为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探索以创新之力驱动社会和环境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