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5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众生的地球”(Earth4All)。希望通过对岛屿、区域和海洋应如何发力,应对太平洋地区固体废物挑战的介绍,提高太平洋岛国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共同采取行动,保护地球、善待地球。
岛屿、区域和海洋三级必须统筹发力
在太平洋岛国,固体废物日渐泛滥。岛上各类废弃物品不断累积,包括用过的包装、废塑料、旧电池、电子废物和废弃车辆等等,污染着周围的海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垃圾总量不断增加,以及阻碍废物收集、回收和处理的特有壁垒。
废物规模与日俱增,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全球化、生活方式改变和城市化。太平洋岛屿大多严重依赖进口货物,物资因此单向流入各个小岛国。此外,太平洋岛国在恶劣天气气候事件面前不堪一击,且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这些自然灾害会产生大量垃圾废物,比如飓风吹倒的树木和建筑垃圾等。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固体废物挑战。出于对个人卫生的高度关注,医疗废物大幅增加,产生大量一次性塑料用品垃圾,例如个人防护装备、口罩和独立物品包装等。
随着固体废物规模持续增大,太平洋岛国正在疲于应付。其处理固体废物的能力有限, 主要有以下因素:地处天涯海角;陆地面积狭窄,无处修建废物处理设施;人烟稀疏,垃圾收集和处理的成本高昂;经济规模较小。
为克服上述挑战,需要岛屿、区域和海洋三级联动,推进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岛屿内的解决方案应努力降低固体废物体积,强化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
为就地减少垃圾量,社区领袖们可以着眼“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有针对性地改变公众行为。让3R原则深深植根于社区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中,可以显著减少废物。垃圾处置方法也有待改善。许多太平洋国家已建立起基本的固体废物收集系统和垃圾填埋场。不过,由于缺少垃圾填埋空间,加之填埋覆盖用土有限(尤其是在环状珊瑚岛上),往往导致垃圾场“超填”和露天倾倒等问题,而堆积起来的垃圾常被直接冲入河海之中。
为延长现有垃圾场的使用寿命,需减少废物总量。新冠疫情期间,有审慎监测和监管的焚烧处理为管理有害医疗废物提供了一种快捷高效的途径,在岛上垃圾场受制于土地紧张的情况下,其重要性会日益凸显。在地方层面落实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是减少废物入海、增强回收能力的关键,从而实现与区域层面工作的衔接。
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固体废物挑战
利益相关方应考虑在区域层面引入两种互为补充的办法:一是在可行的情况下实现区域性固废政策的协调一致;二是建立区域性网络,支持经济高效的废物回收和再循环。
不少太平洋岛国已建立政策机制,为改进废物管理提供资金支持并公平地分摊成本,如预付处理费、征收环境税、使用者付费或现收现付等。
区域合作有助于统一区域内产品和包装类型的准入规则。就此达成一致可推动各岛国兑现多边环境协定,同时有望吸引区域发展合作伙伴的资金。
关于废品回收利用规划,必须指出的是,全球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市场价格极不稳定。因此,域内小型回收利用系统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出现波动。建立区域性回收再利用网络可扩大规模经济,促进回收利用成为经济上更可行的解决方案,吸引私营部门的参与。区域性固体废物管理网络则可助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这不妨从废弃车辆和轮胎等高价值废物入手,再逐步扩大覆盖面。
通过区域统一的废物管理政策法规和可持续的回收利用网络共同努力,太平洋岛屿将得以把固体废物综合管理的范围扩大到海洋层面。
海洋固体废物污染源头多在其他国家,但严重影响着太平洋岛屿。鉴于此,海洋层面的办法可着力吸引国际污染方的蓝色融资资金,撬动资金支持全域的海洋废物管理。海洋层面的固体废物管理办法应努力促成国家、区域和国际的合作,让各方联手减少太平洋中不断增加的固体废物,尤其是塑料。大规模清理回收塑料垃圾对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大有裨益;而太平洋岛屿非常适合作为废物收集运输的枢纽。
固体废物管理的区域协调有助于海洋健康,能够帮助太平洋岛国获得国际捐款,很多大企业有社会责任的承诺,他们也会提供蓝色融资。海洋层面的固废解决方案有利于争取私营部门的资金,用于清理整治海洋中的塑料及其他固体废物,推动太平洋地区向循环经济转变。
更清洁的岛屿和海洋可产生多重协同效益。固体废物管理能够预防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和媒介传播疾病。垃圾场常引起此类疾病的传播,每年岛上都有致死病例。固体废物管理还能够促进海洋健康和恢复自然景观,两者对旅游业和经济增长均至关重要。
若能从岛屿、区域和海洋三个层面上解决固体废物难题,这将有利于太平洋岛国摆脱疫情困扰、走向强势反弹,也将从整体上提高岛国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以上内容来源于“亚洲开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