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行动月(SAM) | 城市自然挑战赛:让公众成为自然友好的物种发现者


笔者的话:在从事生物学学习、研究和自然保护实践十多年后的某段时间,突然出差少了,有些时间开始逛起城市里的公园、绿地。这一逛,不得了,发现身边的这些动植物们都不太认识。作为一个自诩“生物学专业“和”自然保护实践者“的行业内人士,顿时感到无比羞愧。多年来,和团队一起探索和实践着自然保护,从远方的保护区,到偏僻的乡村,唯独忽略了自己日日生活着的城市。然而有意思的是,往往就是我们这些住在城市里的人,最喜欢跑到最偏僻遥远的地方“教“当地人怎么保护他们家乡的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自然保护界似乎有这样一些约定俗成的认知——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地方往往在越人迹罕至、经济越不发达、资源越稀缺的地方,这些地方越值得投入更大的人力和资源去研究和保护。而眼皮底下的”悲惨故事“却如同”灯下黑“时而被忽视。

 

离我们最近的环境危机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现在被讨论最热的环境危机是气候变化问题。科学家和政治家们讨论和争论了二三十年的话题,经历了多年的温水煮青蛙后,终于开始逐渐显现出迹象来,令人们日益恐惧。2020年澳大利亚肆虐的大火、东非史无前例的蝗灾、今年以来的各地极端高温和洪灾频发……曾经不需要装空调的英国人正在被40度的高温热浪困扰,北极冰川和冰层也扛不住高温加剧消融,而与此同时,很多地方的人还在终年开着十几摄氏度的中央空调……

曾经我们以为环境危机离我们还很遥远,还看不见摸不着,直到现实逼迫我们去接受这种残酷。但从感受到环境危机的后果,到主动愿意去反思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行为,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我们依然会为了舒适和方便而长时间开着空调,喝着瓶装水和饮料,使用着各种一次性塑料用品,三餐点着外卖,一遍遍清空我们的购物车来迎接一份又一份过度包装的快递……

 

同样,在对待城市的绿色空间时,我们也会为了舒适和美观而希望城市公园里都铺上整齐划一的草皮、种上四季各异的花卉;我们害怕蚊虫的滋扰,于是对于定期修剪草坪和枝条、定期消杀昆虫;我们厌倦夏日的蛙声,甚至会要求干涸水源来杜绝滋扰……我们甚至还会希望改造一片又一片城市里的自然遗留地、将其改造成人工花园的样子,又或者把天然的水系、河道改造成我们以为的更“高级”的景观……更不用说,我们有可能为了增加人类的居住空间或满足其他建设需求,而去彻底占用和倾覆所剩无几、零星散落在各处的自然栖息地。

 

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以实际行动和意识态度,有意或无意地创造或加剧着我们身边的环境危机。

 

 

被忽略的自然之美

 

当我们想起自然之美和神奇的野生动植物,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遥远的非洲大草原、亚马逊丛林、中国西南的原始森林和野象、犀牛、大熊猫、金丝猴……但我们常常叫不出路边一株花草、一棵大树的名字,我们还常常把所有小鸟统称为麻雀,所有的蛙和蟾蜍都是青蛙和癞蛤蟆,看到虫子的我们会惊叫着跳开~~却不曾想到,我们忽略了身边最美好的自然邻居——它们或艳丽、或娇俏、或可爱、或奇特——它们身上蕴藏着自然所有的奥秘和美好,而这些奥秘和美好完全不需要到远方去寻找。


赤红山椒鸟-Pericrocotus flammeus © 蝰(王子玥)(来自深圳城市自然挑战赛)

 

斯氏伯孔珊瑚 Bernardpora stutchburyi © linwuying(来自深圳城市自然挑战赛)

 

眼纹广翅蜡蝉 Euricania ocellus © jojo(来自深圳城市自然挑战赛)

 

 

发现身边的大自然

 

近些年来,全球都兴起自然观察的热潮,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城市里和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深圳市民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自然爱好者,市民们也对走进自然、体验自然有了更广泛的需求。2020年深圳首次公布“山海连城计划”建设方案,希望助力建设更生态、更宜居、更美丽的深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城市典范。而关注城市的自然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初衷,也激发了自然保护的跨界伙伴们的动力,在深圳这座创造奇迹的城市带领公众开启了探索身边大自然的旅程。



 2022深圳城市自然挑战赛记录分布热力图 ©爱栖自然


2020年以爱栖自然为代表的深圳在地伙伴们启动了“深圳城市自然探索家计划”,2021年和2022年,爱栖自然、万科公益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阿拉善SEE深港项目中心、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蓝蹼生态等数十家关注自然保护的伙伴们共创和推动了连续两届“深圳城市自然挑战赛”的举办。城市里的自然探索给参与者带来了亲近自然的愉快体验和深刻了解身边环境问题的机会,也通过参与者的发现和记录不断贡献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

 

2021年首届深圳城市自然挑战赛中,来自全市17支完赛队伍、268名参赛者脚步遍布深圳各区,在短短10天时间里记录了17632条有效自然观察记录,发现了3346种物种。2022年的深圳城市自然挑战赛更进一步,46支完赛队伍、585名市民参与,在同期的10个日夜,记录了48432条有效自然观察记录,发现了5164+种物种,甚至还发现了多种深圳新记录物种:

深圳新记录植物——临时救(Lysimachia congestiflora);

临时救 Lysimachia congestiflora ©李峰


深圳新记录爬行动物——眼斑水龟(Sacalia bealei);

深圳新记录昆虫——多毛肖叶甲(Trichochrysea hirta);

深圳新记录海洋无脊椎动物——白边侧足海天牛(Elysia leucolegnote)。


白边侧足海天牛 Elysia leucolegnote ©赵鑫彤



多毛肖叶甲 Trichochrysea hirta  ©李强



眼斑水龟 Sacalia bealei ©桃李

 


发现背后的自然奥秘

在两年六万多条自然观察记录,揭开了深圳城市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面貌,但也隐含着令人担忧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发现一:大量的非野生物种记录

在两年的自然观察记录中,每年都有约四成的记录是非野生生物,这其中超过99%都是植物,在植物记录中,有超过一般的记录是非野生的物种,也就是城市里大家最经常见到的各种园林园艺植物、花卉等。而且之其中有多种栽培植物两年来都霸榜观测记录榜单Top10。这些物种对于城市景观是重要的,但是对于其生态价值极其微薄,甚至挤占了大量城市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发现二:大量外来物种记录

每年的挑战赛都有大量外来植物霸榜Top10,比如鬼针草、南美蟛蜞菊、马缨丹、微甘菊等,还有一些外来动物也有极多的记录量,比如福寿螺、非洲大蜗牛等。这反映了深圳外来物种/入侵物种问题的严峻性,几乎在所有的绿色空间,都能够见到这些外来生物的身影,大量本土动植物反而变成了弱势群体。

 

发现三:被忽视的城市自然生境

参加挑战赛的市民们最常去拜访的自然观察地点一般都是家附近的公园、绿道、小区绿地等,这些地方一般都是人工化非常严重的区域,大量种植着非原生的园林园艺植物,因此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种类也比较趋同、单一。而深圳大量的山野、溪流、潮间带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观察者就很少、观察记录也很少。

 

发现四:被低估的城市生物多样性

即使我们只在小区花园进行自然观察,也会有非常多惊喜的自然发现。每年都有非常多参与者给我们反馈,说从来不知道原来身边藏着这么多神奇的小生物。在仅有10天时间、仅数百人参加、仅探索了深圳一小部分地区的情况下,挑战赛已经积累了6000多种物种记录,甚至不乏深圳从未发布过的新记录物种。可见我们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宝藏,还远远没有被充分探索。而每一个市民,都有可能成为这一份巨大宝藏的寻宝人。

 

发现五:大众视野下水生生物的空缺

深圳背山环海,且多天然水系。深圳境内的大小溪流遍布各大山峰、汇入大海。在挑战赛期间,即使我们十分鼓励和倡导水生生物、海洋生物的观察,但由于其相对较高的门槛和专业性,往往只有少数资深自然爱好者会观察和提交这样的记录。更不用说海洋生物可能还需要有潜水技能的加持,其记录就更加稀少。好在有小伙伴蓝蹼生态和大鹏自然探索家社群的支持,每年都能够有一部分潮间带和海洋生物的记录被补充进来。但是水生生物的自然观察依然是一个巨大的空缺。

 

发现六:物候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启示

虽然两年的记录还远远不能够反映物候变化及气候变化的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两年的自然观察记录里发现一些气候因素的影响。例如,2022年春季气温较低、入夏较晚的情况下,许多植物的花期延迟了,一些昆虫的幼虫也较2021年更晚发育。2021年挑战赛期间(4月30日到5月9日)观察到大量的广翅蜡蝉成虫,刚好那段时间广翅蜡蝉正在经历一波爆发;而2021年挑战赛期间(4月29日至5月8日)观察者们几乎很少见到成虫,反而是大量的若虫记录。

 

在公众的记录中,如果仔细琢磨,就可以挖掘出照片和记录背后有趣的一些自然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科学的启示,告诉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正在发生怎样悄然的变化。挑战赛就这样一点点地讲自然观察的理念带进每一位市民观察者的生活中,陪伴大家一起去发现、记录和关心身边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环境。

 

我们居住的城市,也是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家园。在过去,我们与这些自然邻居们长期处于竞争关系,而且是以人类的绝对优势占据了竞争的绝对主导地位。然而,当我们愈加感受到失衡的生态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当我们愈加和这些自然邻居们成为亲密的朋友,我们会意识到我们所共同需要去创造的,是我们和自然万物共同的家园。


从每一个简单的自然观察开启,我们也许可以找回更加友善的方式去和我们的自然邻居们和睦共处,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更好的创造真正属于人和自然的生态文明。


更多关于挑战赛的信息,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爱栖自然”。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86 0755 82762819; info@aeif.a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