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蜜蜂消失了,人类仅剩下4年光阴

一个物种、一个品种乃至一个基因能够繁荣一个产业、繁荣一个国家,也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爱因斯坦就曾经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了,人类也将仅仅剩下4年的光阴”。这似乎是危言耸听,小小的蜜蜂,哪能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否?但是事实上,人类食物的直接或间接来源绝大部分依赖蜜蜂的授粉。如果蜜蜂消失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的生存、健康和良好的生活质量都离不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命体、生态因子以及相关生态过程的总和,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景观多样性等多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在地球表面无处不在,她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演化的产物,又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环境的缔造者与维持者,维持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人类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难以想象的灾难。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共同的财产,更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总体上,生物多样性价值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未来潜在价值。一是直接价值,即人类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物、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并且生物多样性在人类娱乐和游憩中也有重要作用。二是间接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方面。三是未来潜在价值。这是指能够在未来某个时候为人类社会提供经济利益。这些潜在的价值目前还未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生物在未来可能给我们提供极大的帮助。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2019年发布的全球评估报告指出,受多种人类驱动因素影响,全球75%的陆地表面发生了巨大改变,66%的海域正经历越来越大的累积影响,超过85%的湿地已经丧失,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热带地区在2010至2015年间丧失了3200万公顷原生林或次生林。该报告也指出,过去50年里,陆地、淡水和海洋中的野生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在所评估的动植物组别中平均约有25%的物种受到威胁,这意味着有大约100万种物种已经濒临灭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202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强调,地球上75%的无冰土地已经被人类活动显著改变,各大洲的生命力指数半个世纪以来均在全面下降,动物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

2010年10月,在日本爱知县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曾通过了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也称《爱知目标》),包括5个战略目标和20个纲要目标。然而,联合国2019年发布的第5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GBO-5)报告,全球在2020年前仅部分实现了20个目标中的6个,没有1个目标完全实现;对20个目标进一步细分的60个具体要素中,只有7个实现,38个有进展,13个没有进展,有些甚至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人类正站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十字路口。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面临着最为严峻的挑战和威胁。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有效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50.3 %的自然湿地;划定并严守的生态保护红线为至少25%的陆地和海洋面积提供了严格保护。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当前的24.1%,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例如,朱鹮种群由7只扩展到现在的5000余只。

如今,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我国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体系。对照《爱知目标》的要求,我国应该是实施《爱知目标》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贡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积极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做法“走出去”与全球共享,坚持在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域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参与并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积极探索中国生物多样性对外援助理论和实践,将为更多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产生更加深远的积极影响。

生物多样性保护须全球共享共治。近年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世界各国也越来越紧密合作共治,以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危机。第5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转型和变革。因为按照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和《爱知目标》的达成进度,继续走“一切照旧”的老路将使“到2050年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物多样性愿景遥不可及。只有变革人类管理地球的方式,促使生物多样性领域共享与共治,方能有“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曲线”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能。

生物多样性领域共治要求倡导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观,符合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价值内涵,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中也倡议各国坚持生态文明、坚持多边主义、保持绿色发展、增强责任心,强调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生物多样性共治将基于不同国家平等对话的交流基础,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目的,追求生态恢复、环境优美的共同价值目标,通过共同努力以破除单一国家无法解决的生态矛盾,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佳诠释。各国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高层外交活动,不断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政治进程,加强双、多边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应充分利用即将在我国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加强沟通、求同化异、增进共识。通过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参与,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释放积极信号,积极主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承诺。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多样性共治同样需要各个国家跳出边界的限制,将跨境生态系统视为统一实体进行合作保护,促使系统内部生境斑块相连、栖息地恢复,移除区域内部封锁,开放物种种群迁徙空间,统一管护域内资源。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86 0755 82762819; info@aeif.a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