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未来,来自自觉行动中的可持续生活实践 | AEIF2017回顾之九


第三届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2017)上,在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总监刘磊先生的主持下,来自四家知名基金会和国际机构的嘉宾围绕“从意识到行动,如何有效实践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话题展开了对话讨论。


对话嘉宾:

刘炜女士现任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兼任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深圳市深洪新经济综合发展研究所监事、福田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秘书长、福田区社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工作顾问、星聆相约公益事业发展促进中心高级顾问、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顾问。

方谊翎女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任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秘书长,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

张诚先生现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华南项目主任,曾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官员。从事水行业十多年,而在7年前进入公益圈之前,是国际咨询公司的工程师、经济师和项目经理。从淡水到海水,水体到生境,工程到管理,企业到NGO,欧美到国内,都有着丰富的积累,是科班出身的“水人”。在环境保护领域,关注水源地、自然保护地、海岸海洋生态、自然灾害、垃圾管理等,目前负责IUCN华南项目的设计和执行,包括东江流域保护项目。喜欢跨界,其实是个演员。

张兢兢女士主要负责深圳市绿色低碳发展基金会低碳创新与公益推广相关项目,包括策划和组织公益活动和论坛;负责个人减排“碳账户”系统研究、产品设计开发、机制设计、方法学研究与运用、系统平台开发和平台运营工作;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减排平台设计和建设等系统平台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工作;绿色出行交通减排和公益与商业模式创新。


以下是嘉宾发言实录:


刘炜:马洪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首任主任,也是我们国家老一代的经济学家和老一代的革命家,2007年我们成立了马洪基金会。马洪基金会发展到现在所涵盖的领域并不仅仅包括了经济研究领域,同时也包括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创新等领域。我们邀请到了深圳很多领域的环保专家,来就垃圾减量、分类做一些活动。最早帮助社区做环境治理,其中在龙华区一个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城中村,通过我们的努力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比如,我们运用环保理念对部分垃圾进行收集,收集之后做酵素,酵素工厂所生产出来的酵素又作为肥料,形成一系列的绿色循环。同时还利用天然色素做了大量的丝巾匀染,也是公益角度的延伸。马洪基金会不仅仅举办智库专家讨论,还会把系统的结果形成研究报告向深圳的决策委员会、政协提案委等机构去提交,是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被政府采纳而得到政府更多认可,然后再向下面去推行。这也是作为民间智库平台,希望能为环保领域做的工作之一。


方谊翎:1972年罗马俱乐部写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名字叫做《增长的极限》,这是人类社会第一次提出面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人类会面临的几个约束。第一是资源的约束、第二是环境容量的约束、第三是农业生产的约束。1987年的时候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个报告,叫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里面对罗马俱乐部提出的两个观点进行了肯定,这说明大家已经形成共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他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探索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空间里面实现一种平衡,实现一种可持续。


我来自深圳华会所生态环保基金会,这是一家年轻的基金会,由华侨城集团在2013年发起成立。正是因为看到了我们的星球我们的家园所面临的环境困境,所以这几年我们在自然教育、零废弃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华侨城是做文化旅游的,所以我们有非常多的景点、景区、酒店、社区、住宅。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我们在2015年开设了一个生态园,把很多园林垃圾和厨余垃圾做了处理,把大量的枯枝落叶进行堆肥,让土壤进行更好的优化,让生态系统进行一个重建。另外我们还建立了非常有意思的古老的系统,通过有机种植,去尝试实现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微妙平衡。此外我们在酒店和生活区域里面也都尝试,在高端社区里面希望每一户实现垃圾分类,比如说厨余回收,玻璃、塑料、纸张、金属,希望能够鼓励在我们这儿居住的人群培养非常好的生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遇到了很多不理解,但是我想每一步都是值得的,因为这个星球、家园值得每个人付出努力。


张诚:我要讲的是和消费直接相关的污染物--微塑料。海洋污染一般是来自生产或意外事故泄露,但是有一项污染是我们故意加进去的,那就是微塑料。微塑料实际只占非常少的塑料垃圾的一部分,但是是被我们故意加进去,实际上应该被取消。宝洁等制造商、销售商都已经承诺或停止生产、使用、销售含有微塑料的产品。作为消费者来讲,我们希望也可以去辨别、可以不去使用含有微塑料的产品。双十一刚刚过,希望国内的销售巨头们也能够在这方面认真考虑做一些承诺,能够在不远的将来禁止使用微塑料。


张兢兢:我们是个稚嫩的基金会,在2013年正式成立了之后,主要围绕碳减排,减缓温室效应展开工作。很多人会说碳排放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有时候大家会觉得这些概念离自己太遥远,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去实现碳减排,和自己生活当中有什么样的直接关系,所以我们当时考量之下就做了一个互联网的平台,通过机制研究,基于深圳市公交地铁出行的状况,来做绿色文化的推广,在这之中我们也学着企业的思路做项目品牌。


“卡本来了”。因为副秘书长写了一本科普读物,这本书主要讲了碳的轨迹,可以说回到了整个生命轨迹,通过他的寓教于乐,启发大家从个人日常行为的培养做起,关注我们的城市和地球,全面提升社会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度和参与行动的意愿,不让大家对气候变化这个事情理解的特别片面。然后我们根据“卡本来了”这个品牌,也做了“卡本说”讲座,把大家可能会关注的碳交易,国家的排放高或者低等内容在讲座中持续推广。


最近这几年共享经济特别火,共享经济隐含着循环经济的概念,尤其涉及到交通方面车辆在共享平台的利用,都有碳减排的行为在里面,我们和共享单车平台一起合作,大家骑行的碳减排数核算平台会记录下来,我们会给他一个奖励积分,会提供相应的奖品,把市民的行为可量化的碳足迹陈列在这上面,利用这些数据之后又会为整个深圳市做一个碳排放的基准线。


我们还做了智能回收机的项目,250多台的智能回收机,通过市民把塑胶瓶投到回收机后,我们直接去处理。通过一年运营效果来看,现在已经回收50多万个瓶子,其实这个数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可观的,当然,提高宣传力度,它可以更多地推广出去。


未来,从我做起,用行动影响他人


张诚:我希望在整个环保公益圈的人自己首先是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是一个能用同理心把这件事情真正先植入到自己生活中去的人。


方谊翎:未来我个人也会多一点徒步,少一点开车。我觉得真的还是要绿色消费,选择更健康环保的方式去消费。


刘炜:以后我会随身带筷子。另外刚才受京东影响,我到现在才知道回收旧衣服,以前都不知道,这就是你们的宣传力度弱了一点。我也会连接到这个领域,如果宣传力度不够,我愿意协助你们来做推广。


张兢兢:我们接下来非常想做的就是今天这个“可持续性消费”主题,就我们的观察来说,虽然大家有环保意识,但是大家不知道什么样的产品和消费是绿色消费。我们所做的平台建设都是为了把产品和服务里面所产生的碳排放可视化,这样子才能去知道这个产品和服务到底是不是低碳的消费模式,用户知道买的产品是低碳的,也会有更强的环保意识,会持续去做。


(以上实录图文来自AEIF2017现场演讲,略有节选)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86 0755 82762819; info@aeif.as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