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由于经济开发所造成的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1972年之后全球生物多样性已经损失 60%,科学家警告地球上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开始。近年来,随着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和无序开发、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生物燃料生产等新问题的出现,生态系统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多样的生物不仅提供着人类生存基本所需的食品和药物,还在生态、工业、科研、调节气候,以及艺术、培育新品种、娱乐和旅游等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但因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人口增长、贸易和技术变革等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目前已知的全世界800万物种中,有多达100万种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而由此所引发的生物多样性危机也将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生活。

城市是人类文明精华的高度汇聚之地,但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即便是高楼林立也将毫无生机,更无法感受我们这颗星球上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蔚蓝,花朵的芬芳,更不会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物和舒适的居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和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标准。地球上的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独一无二的内在价值,小到蜜蜂、甲虫、蜘蛛,大到长颈鹿、大象、鲸鱼,这些生灵连同它们栖息的自然环境,都需要共同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以及国家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有各类保护区2750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区400多个。但中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着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物种资源流失严重的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 )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2020年10月在中国昆明举办。2019年9月3日,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UN CBD)执行秘书克里斯蒂亚娜·帕斯卡·帕尔默(Cristiana Paşca Palmer)博士在北京共同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的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Ecological Civilization-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 on Earth)。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有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加入,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有5个以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直接相关。

复杂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中国对全球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希望与更多伙伴一起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新篇章而共同努力。

关注我们
  • 联系方式
    +86 0755 82762819; info@aeif.asia
     
    ×